深读|他的创业信条何以穿越时空光照百年? |
来源:ayx官方app 发布时间:2024-12-23 02:45:08 |
高朋喜聚,嘉宾来贺。今天,天津滨海新区解放路与东大街交口附近,“国保”级文物单位、原黄海化学社旧址内,一座纪念馆的落成,牵动滨城和化工业界。 纪念馆的“主人公”是民族化学工业先驱、被誉为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”的范旭东。今天,是他141周岁诞辰。 而他亲手创办的永利碱厂、久大精盐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(“永久黄”),也已走过百年历程,变身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渤化集团”),成就百年化工名企和“红三角”等百年产品名牌。 提起范旭东,也许少了一些年轻“迷粉”。但事实上,红三角广场、明星路、永利花园、永久医院、黄海路、永久路、紫云公园、工人新村……这些滨海人耳熟能详的地标、路名,都与百多年前这位“海归”的塘沽(滨海新区核心区前身)创业史密不可分。 红墙赤瓦,一座两层旧式小洋楼式建筑,掩映于现代建筑丛中,却不失纯净与质朴。它的前身是建成于1934年7月中国最早私立化工研究机构、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图书馆。 该建筑旧址2013年“跻身”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,是新区仅有4家“国保”级文物之一。今年,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,对图书馆复原修缮后改为范旭东纪念馆,常设《工业先导、功在中华—范旭东的光辉人生》展览,全景式展现范旭东开创我国盐碱化学工业先河,推动化工科研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。 拾阶而入,总面积440平方米的展馆,共2层6间展室,展览分为:矢志报国、实业强国、科技兴国、立德立言、齐心合德、努力前行。 置身展览现场,玻璃展柜、室内展墙,老旧物件、AI还原的彩色老照片、旧书籍杂志、生活物品、美术浮雕、文字石刻、试验用品……帧帧件件,衬合简约流畅的展览设计,与旧式建筑相得益彰,让人仿佛穿越时空,与化工巨擘来一场跨时代的灵魂“对话”。 负责纪念馆筹建、对范旭东生平做过当地考验查证的渤化集团子公司——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(原天碱,以下简称“渤化永利化工”)党委宣传部部长吕健说:“祖籍湖南湘阴的范旭东,出身‘名门’,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二十二世孙。他原名叫范源让,生于1883年10月24日,正值列强环伺、积贫积弱、任人宰割的晚清时代。” 国运系家运。范旭东有着苦涩的童年,6岁时,祖父和做教书先生的父亲相继去世,家道中落。母亲带着他和哥哥范源濂(曾参与创办清华学堂,官至北洋政府教育总长,也是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和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)一度靠救济生活。困境没有消磨他和哥哥的意志,仍坚持读书,并在姑母资助下读了乡塾。 维新运动时期,幼小的他阅读到《湘报》等进步书籍,常旁听梁启超等大家讲课,受到维新思想启蒙。 1900年,因哥哥参与反清起义失败,他随哥哥东渡日本留学,为救国图存,从此明志,改名范锐,号旭东。此后,他在日本学习、生活长达12年。彼时,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时期,他到日本各地游历考察,增长见识,并给传播新思想的《游学译编》做编译,为梁启超创办的《新民丛刊》投稿。 他先是考入日本高等学校,想学习武器制造。校方负责人面对这位有志中国青年给予迎头一棒。一句“俟君学成,中国早亡矣!”深深刺痛范旭东,他拍摄照片立誓,决心从基础学科入手,以发展实业强盛祖国,并考入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应用化学和冶金学。 辛亥革命成功后,学有所成的范旭东携妻回国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海归”,并任职旧中国财政部,负责银元质量检验,妥妥的“金饭碗”。 做事认真的他发现,制币厂都会存在贪污现象,甚至无底线降低含银量,他多次据理力争,提出回炉重铸,但声音微弱,难获重视,从此对腐朽官场深感失望。 彼时,旧中国正改革盐政,他以技术员身份被公派赴欧洲考察盐务。英、法、德、比等资本主义强国盐碱化工业的蓬勃发展让他颇为震惊。食盐已大量改用雪白纯净的精盐。 但中国人的食盐氯化钠含量却远低于欧洲饲料盐85%的标准,这一现状让范旭东深感痛心。 而制碱主要有以硫酸钠为原料制碱的路布兰法,以氯化钠与石灰石为原料的苏尔维法。后者成品纯度高,市场占有率大,但被列强垄断市场。范旭东在考察苏尔维法制碱工厂时,遭遇技术“屏蔽”,英国制碱巨头卜内门公司碱厂仅允许他参观锅炉房,让他内心颇为酸楚。 1913年,一纸归国建新式制盐厂的紧急电令将他召回,但回国后,政局生变,此事搁浅。范旭东对仕途彻底绝望,决心发展实业、救国图强。 “洋货”盛行,就连精盐也被英、日厂商垄断,自主发展国货产品谈何容易?他上下游说,开始筹办新式制盐厂,筹划自主发展中国盐碱化工。 乘船东渡日本时,出发地的塘沽到处是白花花的盐场,令他印象非常深刻。加上塘沽近海临港,交通便捷,特别是附近唐山有煤炭资源支持,铁路联通,近在咫尺,让他看到塘沽发展盐碱化工业的巨大潜力。一番考察后,厂址选定塘沽。 一年后的1914年,范旭东在梁启超、蔡锷等人支持下,在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,出任总经理。他买下塘沽简陋的制盐作坊和16亩土地,开建久大精盐厂。他夜以继日,以厂为家,晚上就睡办公桌,实打实的“创业男”。 两年后,首批精盐产出,范旭东欣喜之下,亲自设计出一枚五角星商标,起名“海王星”,寓意征服海洋、自强不息、科学救国的美好梦想。接着,又在汉沽买下2500亩盐滩,有了充足原料,久大事业从此启航。 为打破西方垄断,造出“中国碱”,1917年,范旭东再创办永利制碱公司。他先后找来陈调甫和侯德榜两位“技术咖”加盟创业,并聘请侯德榜为总技师,共同开启为中国化学工业携手奋斗的艰辛历程。 失败迎头而来!苦心“经营”7年后,碱厂首次开工产品即宣告不合格,无法售卖。股东要求撤资或聘请洋顾问,寻求“止损”。重压之下,范旭东坚定信心:就是粉身碎骨,也要硬干出来!此后,又遭遇设备烧坏被迫停工挑战,一度垄断中国洋碱市场的卜内门公司看准时机,上门提出合办,范旭东一口回绝。 功成自在磨砺间。1926年6月29日,永利碱厂终于自主产出白碱,被范旭东命名为“纯碱”。这是真正的“民族碱”“争气碱”,此时,距离企业成立已9年多之久,可谓“十年磨一剑”。 当年8月,中国造纯碱首次出征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,优良品质震惊展会,并斩获荣誉勋章和证书。这是中国人首次将化工产品搬上世界展台,成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重要标志。1930年,再获比利时工商博览会金奖,从此“红三角”牌纯碱蜚声海外。 步入范旭东纪念馆展馆二楼,主题为“立德立言”的展室内,被放大的企业期刊《海王》刊头下,四句企业信条格外醒目:“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,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,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,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”。 吕健说,这是纪念馆的灵魂所在,也是“永久黄”传承百年、屹立不倒、赓续传奇的精神内核。 伴随企业走上正轨、趋向繁荣,公司员工出现浮躁之气,工作中推诿、松懈、不肯负责现象时有发生。对发展从始至终保持警醒的范旭东果断提出,提炼弘扬企业信条,发动员工投稿两千余条,他最终提炼出四条,并于1934年9月20日刊发在公司刊物《海王》封面显著位置,广而告之。 “以相信科学、发展实业、顾全团体、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四大信条,更像是范旭东一生奋斗的精神追求和现实写照。”吕健说。 范旭东创业时代,政局动荡,战乱频仍,内外交困,国外同行巨头疯狂打压,国内旧有盐商等势力因利益受损百般,公司发展环境、政策环境极为恶劣,他甚至曾遭遇军阀绑架敲诈勒索,有生命之虞,但范旭东带领“永久黄”之所以力克重重困阻,在逆境中生存并站稳脚跟,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坚定实业报国之志,百折不挠,靠科学指引、自主创新,一步步绝处逢生、绝渡逢舟,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。 他坚信创新制胜,在久大创办之初,即设实验室,事业兴盛后,投资10万银元扩建为化学室。1922年,他又创办中国首家私立化工研究机构、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,亲任董事长,个人承担全部研究费用。并邀请曾创办南开大学理学系、时任开滦煤矿总化学师孙学悟出任社长,吸引张克忠、聂汤谷等10余位“海归”博士和当时国内顶级化工人才,成为国内化工研究的“神”级战队。 轻金属、肥料、菌学及水溶性盐类研究不断突破,开创微生物研究先河,并试炼出中国首块金属铝,研发出几十项首创技术,推动我们国家化工科技、微生物学及酒精工业发展。 战火纷飞的年代,范旭东展现出一位爱国实业家科技报国、坚持自主创新的坚韧。 此后,1937年2月5日,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化肥,首创中国氮气工业和国防化学工业,开启“酸碱两翼齐飞” 新局面。面对德日对制碱技术的“封锁”,支持侯德榜研发出能同时产出纯碱和化肥的制碱新方法——“侯氏碱法”,一举开创世界制碱工业新纪元,为国家和民族赢得尊严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范旭东仍组织团体同仁自力更生,继续生产纯碱,建成玻璃厂、植物炼油厂、酒精厂、酱油厂等,承办煤矿开采,利用黄海社发明技术,研制生产出多种化工产品,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。并在四川五通桥首次用现代方法钻出千米深井,打出天然气和石油。1944年,他创建中国首家民营海洋研究机构—海洋化工研究社,研发出氯化钾、硼酸、溴素等产品,为川西盐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。该社在抗战胜利迁回天津后,研发出多种新产品,填补我国化工产品空白。 范旭东以过人的智慧、信念与毅力,经过三十余年的奋斗,“永久黄”团体事业遍布大江南北,他先后在中华化学工业会、中国化学会、全国精盐总会以及华北工业协会、中国自然科学社等20余个社会团体任职,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,成为化工业名副其实的巨擘。 对企业信条的信守与践行,还体现在范旭东以及“永久黄”维护民族尊严大义方面。 1922年,经中日较量,日方同意交还一战从德国手中抢占的青岛,但索要盐权、铁路补偿。1923年,范旭东组建 “永裕盐业公司”参与竞标,以300万银元收回青岛盐田和制盐工厂。他还在塘沽创办经营地产恒丰堂,先后收购德、俄、美等国侵占的铁路、码头和土地。 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日寇或威胁利诱,或许与收买,但范旭东抱定“宁举丧,不受奠仪”的决心,断然拒绝,组织所创办南京永利铔厂转产炸药,支援抗战。日寇随后三次轰炸,“远东第一大厂”毁于炮火。此后,范旭东率千余名技术管理人员大举西迁,演绎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空前绝后的爱国壮举。1939年春,永利川厂在乐山五通桥开建。黄海社也搬迁到五通桥四望关,继续科研,并创办中国第一份菌学刊物。为纪念塘沽事业,范旭东把永利川厂所在地更名为“新塘沽”。 “范旭东领衔创办的‘永久黄’,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发展社会事业,成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城市化雏形的重要推手。”曾在渤化永利化工(原天碱)负责企业档案管理的王志远老人,因工作关系大量接触过范旭东经手的各类文书等档案。 他介绍,正是“永久黄”兴办医院,为职工免费医疗,率先实行八小时工作制,建设工人宿舍、食堂、浴室,建设篮球、网球、台球体育设施,成立京剧话剧艺术团体,创办工人艺徒班,自办高等职业教育,让企业得以兴盛,让城市得以蓬勃发展。资料显示,至塘沽解放时,仅两厂厂区面积较比创业初期就增长近3倍,职工住宅面积也已占塘沽城区住宅面积的37%。 范旭东一生热心社会文教事业,曾担任南开大学、湖南私立隐储女校和中华书局董事,参与创办“静生生物调查所”,个人出资设立奖学基金,在北京大学设立助学金,捐款给南开大学设奖学金。发起创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,并担任董事。 纪念馆展室内,一帧AI着色被放大的范旭东全家福彩照让人眼前一亮,传递着温馨。照片旁“不利用公司时间办私事,不利用公司地位图私益,不利用公司的钱财谋私利”几行大字熠熠生辉。 王志远介绍,这是范旭东给自己定的规矩。他一生“书生之念”远比“发财之念”浓厚,两次拒绝出任国民政府的实业部长、经济部长,弃高官不当,抛厚禄不取,居不营大厦,行不置汽车,从始至终保持着简朴生活。赢得同仁的尊重。他坚持严己宽人管理哲学,自己省吃俭用,却花重金引用、培养人才,用于职工福利。“在整理企业档案时,很多文件、手稿都是范旭东亲自撰写、修改、标注、圈阅,他不配秘书,没有专车。这在后来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。”他说。 曾任职天碱(渤化永利化工前身)厂长的赖振国介绍,1936年,范旭东第一次去美国,所穿服装是一件二十多年前购买、翻改后的旧礼服。他六十岁生日时,同事前来贺寿,不喝酒,餐食比平时还要清淡。虽然他可领取高额酬金,但他规定公司每月只给他50块大洋,用作家庭开销,展现出一位企业家的高风亮节和朴素情怀。 据吕健介绍,抗战胜利后,范旭东积极组织“永久黄”团体复工复产,与参加重庆和谈的周恩来等人畅谈未来建设“十厂计划”和自营内河航运计划,并参加举办的招待产业界人士茶会,被邀请到解放区开办工厂,让他感受到中国人的气度和胸怀。并多次对同仁感慨道,中国未来,只有靠中国才有希望。 战乱之下,常年奔波,过度操劳,1945年10月4日,范旭东突发急性黄疸症,病情急剧恶化,病逝于重庆沙坪坝南园寓所。他的病逝震惊中外,重庆和谈因此休会一天,国共两党分别派员前往悼念,朱德、彭德怀,周恩来、王若飞等合题挽联。亲笔题写“工业先导,功在中华”。 新中国成立后,1952年,黄海社划归中科院,成为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化工研究院的重要组成。同年,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大规模的公司,1953年,久大盐业公司实现公私合营,后与永利公司合并重组,盐田划归塘沽盐场、汉沽盐场管理,慢慢地发展为现渤化集团、渤化永利化工等企业。 艰辛跋涉,企业名虽经数次更迭,但薪火依旧相传,渤化集团近20年先后历经三次重大搬迁,累计投资700多亿元重点打造临港、南港、大港三大化工产业基地,靠总体实力再次荣登中国企业500强,已成为中国制碱工业的摇篮和近代化工业的策源地。 集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,加快布局战略新兴起的产业、未来产业,提速新质生产力,走好“高端高质高效、绿色低碳循环、数字智能智慧、韧性安全”的高水平发展之路。正锚定天津绿色石化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一流公司集团坚实迈进。 其中,渤化永利化工也已具备年产30万吨合成氨、50万吨甲醇、50万吨丁辛醇、35万吨醋酸、80万吨联碱及4万吨聚甲醛生产能力,并建有二氧化碳回收、加氢母站、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项目,成为集海洋化工、碳一化工、石油化学工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工企业。 产品门类上, 渤化集团产品行销世界,已能生产“通用、高端、精细”三大类千余种化工产品,拥有3家中华老字号、5家津门老字号企业,6个中国名牌、25个天津市名牌,PVC、烧碱、纯碱、海盐、苯乙烯、环氧丙烷、ABS、醋酸、丁辛醇、729乒乓球器材等产品享誉国内外。其中,纯碱屡获国际金奖,“红三角”“海王星”商标均获中国驰名商标;渤化永利化工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中国质量诚信企业等称号;现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、石油和化工行业红色教育基地。 创办范旭东纪念馆一直是几代化工人的夙愿。几经考量,最终选定在黄海化学社图书馆旧址,这里曾是范旭东生前在塘沽的常去之所。 赖振国和记者说,范旭东所创立的企业信条至今仍深刻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。天碱(渤化永利化工前身)从核心区搬迁至临港的十年间,企业从始至终坚持自主创新,实现凤凰涅槃、转型重生。十年间,企业始终铭记社会责任,没有裁减员工。 记者注意到,目前范旭东和他倡导的企业信条已被渤化永利化工设置、镌刻在办公楼大厅,成为企业的座右铭和员工入职“必修课”。 “纪念馆的落成,是送给范旭东先生141岁诞辰最好的礼物。”吕健满是感慨。 记者注意到,作为中国化工先驱的范旭东虽逝世已79年,对他的研究和事迹传播却在化工业界和各地热度不减。 他的原籍湖南湘阴正筹建范旭东研究会,北京化工大学将他的事迹编排创作话剧,向师生展演。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也将他的故事创作成剧目激励学生,一批著作、各类网络产品亮相新媒体。 自媒体人、致高点(天津营销策划有限公司)董事长高柳不久前根据范旭东事迹创作网络歌曲《永久黄颂》,在各短视频平台推出,曲调新颖,曲风时尚,歌词朗朗上口,颇受青年网友喜欢,累计网络点击播放量已达30万次。 曾在南京扬子乙烯(前身是范旭东创办南京永利铔厂)工作的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教授陈黔宁在深入了解到范旭东事迹后,感慨年轻人知之甚少,利用今年暑假,陆续制作推出30集短视频作品《范旭东故事》,引发网友追捧。自今年7月4日在微信视频号上线,截至目前,总点击量突破20余万次,好评点赞和跟言纷至沓来。特别是当年从事化工行业或在南京、天津、四川等地厂区工作过的“永久黄”团体老职工,对范旭东表达深切怀念。 陈黔宁认为,传播和弘扬范旭东事迹与精神,对当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。他的实业报国、科技兴国和企业“四大信条”,能让更多人透过历史看现实;他的企业经营理念和方法,特别是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、对员工的人文关爱,对今天很多中国企业仍具备极其重大参考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;特别是范旭东坚持独立自主,又充分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的做法,是开放思维的表现,也值得后人学习。而他的人格魅力、道德情操和爱国精神也应成为当代企业家们的学习楷模。 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陈丽伟表示,滨海新区是中国化工业的摇篮和滥觞,范旭东事迹反映出新区工业拓荒人追求实业报国、科技兴国的矢志不移,是新区一笔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,也是新区爱国、创新、海洋、工业四大文化的集中体现。纪念馆的落成是弘扬范旭东精神的重要载体,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滨海人继续弘扬二次创业奋斗精神,去创造更大的工业辉煌。 今天,在各方、企业支持下,范旭东纪念馆在国家级新区——天津滨海新区宣告落成。这不仅是滨海新区的一件大事,也是中国化工界的大事。这源于范旭东先生作为中国化工先驱的主体地位和贡献,源于他对实业报国、科技兴国的矢志追求,源于他作为实业家,体现出的自强不息、兼善天下的家国情怀,无私奉献、服务社会的人文精神,以及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博大胸襟。他身上闪耀的精神气质,历程百年,仍穿越时空,熠熠生辉,光彩照人。滨海新区没有忘记这位化工业和城市的“拓荒牛”“奠基人”,范旭东雕塑和纪念碑矗立在红三角广场,铭颂着他的功绩和贡献。今天,纪念馆的落成,更是给他141岁诞辰献上的最好礼物。而滨海新区蓬勃兴盛、高水平发展的化工产业,更是对他艰辛创业的深情告慰。 纪念是为越来越好的前行。当下,国务院《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》正紧锣密鼓加紧实施,天津经开区迎来40岁生日,奔跑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滨海新区正站在新的起点,扬起新的风帆,开启又一次“蓝海”远征。 光辉榜样,力量无穷。我们不仅要深切缅怀范旭东先生的丰功伟绩,更要弘扬践行他的奋斗精神和报国之志,大力弘扬滨海二次创业奋斗精神,继续完成他的未竟事业,谱写新时代滨海人奋进强国路、阔步新征程的华美篇章。 |